2020-08-19來源:河北日報作者:彭建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鄉親們脫貧后,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我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時間緊要求高,又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鞏固脫貧成果、增強貧困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的任務依然較重,需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增強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能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脫貧致富的關鍵。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目標的基本完成,脫貧攻堅的超常規政策措施將與經濟社會發展一般政策相銜接,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將由更多依靠政策幫扶轉變到主要依靠創新驅動上來。
引導科技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轉移。貧困地區受發展條件限制,往往是科技創新的“空白區”。從區域長遠發展看,需要提高貧困地區科技發展水平,增強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能力。要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圍繞貧困地區亟需的產業技術開展科技攻關,在良種繁育、生物技術、農產品加工、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等方面取得突破,把科技進步作為貧困地區農業現代化和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長久動力。
推進科技成果在貧困地區推廣轉化。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加大科技特派員對貧困村、貧困戶的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作用。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支持貧困地區建設“星創天地”、科技園區等科技創新載體,通過“科技園區+貧困村+貧困戶”等方式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增收。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發揮科技優勢,為貧困地區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
提高貧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質。結合貧困地區人口結構和農業生產特點,創新組織培養方式,培育出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瞄準貧困地區科技教育薄弱領域和薄弱環節,同步提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專業技術培訓水平,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和勞動就業技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夯實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根基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我國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引導和推動產業扶貧項目向貧困地區布局,基本實現了貧困戶全覆蓋,下一步要著眼長遠做好現有產業扶貧項目的培育壯大,全力打造支撐貧困地區發展和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
做大做強扶貧產業。調整優化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結構,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深度挖掘區域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區域特色產業。突出質量和綠色導向,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農業,推動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以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帶動貧困群眾增收。以貧困縣為單元,做好產業扶貧項目中長期謀劃,培育特色鮮明、優勢集聚、產業融合、帶動能力強的扶貧主導產業,形成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多村)一品產業布局,提高扶貧產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確保貧困群眾依托產業持續穩定增收。
延伸拓展扶貧產業鏈條。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貧困地區縣域、重點鄉鎮和產業園區集中,打造產業集群,讓貧困群眾獲得更多加工增值收益。推動貧困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產地集配中心等流通基礎設施以及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促進跨區域農產品產銷銜接,讓貧困群眾獲得更多流通收益。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圍繞鄉土特色重點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更好滿足高端需求,讓貧困群眾獲得更多品牌增值收益。
以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暢通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內循環
扶貧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貧困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通過參與生產、組織、經營、管理等方式讓貧困群眾分享經濟發展紅利。各類扶貧項目要緊緊圍繞貧困群眾自身發展需要,創新利益分享模式,健全聯農帶農激勵機制,確保增值收益精準有效地落實到貧困戶頭上。
實現貧困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農村貧困群眾大多是小農戶,生產方式落后、抗風險能力弱,需要通過相關主體輻射帶動融入社會化大生產。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設立風險資金、提供信貸擔保、領辦或參辦農民合作組織等多種形式,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訂單和契約關系,深化“市場+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模式。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訂單生產、產品代銷、生產托管、資產租賃等方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多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
發揮資產收益扶貧作用。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林地、草原、農宅等資源資產入股開展股份合作。科學合理利用集體資產,因地制宜采取資源開發利用、統一提供服務、物業管理、混合經營等形式,增強農村集體經濟活力,增加貧困群眾集體分紅收益。開展扶貧資產確權登記,依法依約明確扶貧資產主體、保值增值責任,健全資產收益扶貧分配和聯結機制,確保農戶長期穩定受益。
以新業態新模式為載體拓寬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渠道
隨著居民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創新應用,扶貧資源要素利用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旅游+”“生態+”“文化+”深度滲透并融入扶貧開發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扶貧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成為貧困群眾增收和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新動力。
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發揮貧困地區生態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富集優勢,積極發展貧困群眾參與度高、輻射范圍廣的鄉村旅游業,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保護優先原則,按照休閑宜居標準改造提升貧困鄉村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深入挖掘生態休閑、生態觀光、生態康養、生態體驗等多種功能,建設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示范區,全面提高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手工技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持創意開發,積極培育鄉村文化產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通過發掘鄉村文化價值帶動貧困群眾增收。
發展農村電商促進貧困群眾增收。促進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5G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向貧困地區拓展和延伸,推進適應電子商務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可追溯體系建設和分等分級、包裝運輸標準制定和應用,為農村電商發展奠定基礎。加強貧困群眾電子商務技能培訓,積極培育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提高貧困群眾運用電子商務創業增收能力。發揮大型電商企業孵化帶動作用,支持有意愿的貧困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開辦網上商店,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直采直供模式。搭建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支持貧困群眾采用網絡直播、短視頻等線上營銷方式及時推銷優質農產品。
以政策機制完善為重點強化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保障
以消除絕對貧困為目標的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后,相對貧困問題仍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持續激發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
建立防致貧防返貧監測預警干預機制。建立動態監測機制、分級預警機制、問題督辦機制,將貧困戶、已脫貧戶、非貧困戶困難群眾全部納入監測范圍,分別建立臺賬,實時預警,及時跟進幫扶。強化貧困邊緣人口扶持,對非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和非持續穩定脫貧戶,要實施針對性扶持和救助,防止邊脫貧邊返貧邊增貧現象發生。積極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對疫情導致的產品滯銷、外出務工受限、支出成本增加等問題及時制定幫扶解決措施,確保貧困群眾收入穩定。
健全完善多元增收機制。推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積極引導返鄉入鄉人員創業,挖掘農村內部就業潛力,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加大生態脆弱貧困地區生態補償力度,開發生態公益崗位,支持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做好移民搬遷后續工作,配套解決生產就業問題,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實現城鄉居民同工同酬同待遇,城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讓貧困群眾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勞動和土地收益。